新闻资讯

交易场所“回头看”工作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8年亟待回归实体

2018-01-11

2017年年初启动的清理整顿“回头看”工作,已有一定成效。但是,至今仍有大部分省市没有完成验收工作,2018年3月又是一个时间节点,届时同类交易场所的整合工作将备受关注。

在清理整顿大环境下,监管“鞭子”落下的同时,交易场所开始谋求转型。不过,其转型方向依旧集中在外汇交易、外盘现货、国际期货等备受争议领域,此外,也包括一些与交易无关的行业,如直播、游戏、零售电商等。

各类交易场所的转型和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在原有模式几乎被监管层全盘否定后,新的业务模式如何创新才能不触碰红线? 2018年,延续清理整顿工作之外,现货行业亟待回归实体。实体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


风暴:清理整顿“回头看”




清理整顿,仍是地方交易场所的主旋律之一。

2017年1月9日,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主持会议。第三轮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工作自此拉开。

会议要求,针对近一个时期部分交易场所违规行为死灰复燃、违法违规手法花样百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依然较大等问题,部署开展一次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活动,用半年时间集中整治,解决交易场所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不过,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场外现货交易平台监管的法律法规。“回头看”依据的仍是第一轮清理整顿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号)。

2017年的清理整顿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清理和净化交易市场,正本清源,遏制投机之风。行业资深人士、交易所之家创始人钟帮武分析,相比前两轮清理整顿,“回头看”有三个特点:首次官方发布交易场所摸底数据,对全国各省市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和调研;首次提及各省市按类别分类整合;首次采用“白名单”“黑名单”制度。

2017年1月份,媒体曝光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会议的会议手册内容。其中,交易场所摸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6个省(区、市)共设有交易场所1131家,违规交易场所共有300家,约占交易场所总数量的27%。从区域来看,违规交易场所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大连(39家)、河北(29家)、宁夏(16家)、北京(14家)、江苏(13家)。

从类别来看,开展邮币卡、贵金属、原油交易的交易场所违规比率较高。邮币卡高达85%(45家违规),贵金属高达85%(76家违规),原油为59%(35家违规),其中同时开展贵金属和原油交易的高达87%(20家违规)。

不过,随着清理整顿工作的推进,一些省市祭出了“黑名单”“白名单”。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个省市111家交易场所通过验收。其中,山东省31家;河南省17家;贵州省5家;甘肃省3家;陕西省21家;江西省6家;浙江省8家;海南省6家;四川省12家;内蒙古1家;深圳1家。

另据“交易所之家”统计,目前已有18个省市公布总计338家黑名单,其中80%以上为经纪会员单位。

尽管“6·30”大限、“9·30”大限都已过去,当前交易场所清理整顿仍是进行时,2018年将上演续集。根据清整联办2017年3月17日下发的《关于做好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前期阶段有关工作的通知》,省级人民政府要推动交易场所按类别有序整合,原则上一个类别一家,于2018年3月前整合为一家交易场所。

不过,从目前公布的名单来看,多数省份的验收“白名单”难产,整合方案更未明确。业内人士分析,股权分配和业务转型是整合的主要难点。


破题:“治本”需要长效监督机制




一直以来,交易场所存在监管主体缺位的情形。联席会议仅是将办公室设立在证监会,但场外交易市场监管并非证监会的职责范围,而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受到监管。

由于监管缺位,除了连续集中竞价、平台对赌、权益拆分外,一些交易场所还通过会员单位、代理等机构诱导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参与投资,风险隐患较大。

2017年,金融风险防控被放在显著位置,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及风险不下数十次。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风险防控担子愈发沉重。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加强监管问责,压实地方监管责任,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首先,清理整顿“回头看”要求,省级政府应切实负起清理整顿和属地监管的职责,用半年时间进行集中清理。为实现长效监管,要尽快出台完善交易场所监管办法。

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北京、福建、江西、河南、山东、四川、陕西、四川和内蒙古等地已经陆续发布并试行当地的交易场所管理办法。行政法规之外,一些地方人大立法也开始涉及交易场所监管,如《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河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

德衡律师集团金融衍生品律师李温泉认为,山东省已将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明确确认为金融机构,相较其他省份的交易场所定性更为明确,从立法层面有效解决了现货(商品)交易场所的尴尬地位。

其次,加强问责倒逼地方政府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力量。某省金融办领导曾在接待南京文交所投资者时坦承,金融办确认其违规,但却不具执法权。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而这并非个例。

此外,多地金融办改革工作也在持续推进。当前,河北、山东、深圳金融办已加挂金融监管局牌子,江苏、湖北等地也正在研究推进。同时,北京、广州、天津、大连、四川等地已相继将地方金融办升级为金融工作局。

2017年10月10日,深圳市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市金融办加挂地方金融监管局牌子,对当前相对分散的地方金融监管职能进行整合,进一步分离发展和监管职能,补齐监管短板,切实履行好中央交由地方负责的各类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交易场所等监管和风险处置职责。

此外,技术助力监管、搭建监管平台的趋势突显。当前类金融业态繁多,非法活动形式各样,层出不穷。

更重要的是,现货业务开展的重要环节——支付也开始受到了监管。除了银行不断收紧与交易场所的合作,央行“动真格”开始排查银行支付机构参与非法互联网外汇交易情况,公布了40家涉嫌非法的互联网外汇交易平台名单。

周小川等监管层领导在表态中多次提及,“搞金融的都要持牌经营,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总而言之,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长效监管,乃地方交易场所的“治本”之策和持续发展之基。


迷局:转型谋生路?




关停并转,是绝大多数交易场所绕不过的命运。

“管了又乱,乱了再管”,长达7年时间的多次清理整顿,却未曾改变恶性循环的局面。地方交易所违规违法情况仍屡见不鲜,高收益诱导、软件篡改、代客操盘、价格操纵等频频见诸报端。不合规投资者损失惨重却投诉无门,同时职业维权和恶意维权者借机揽财。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交易所出现了两类交易模式。一类是采用了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上线白银、原油等品种,涉及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设置数十倍的杠杆,且其中多数无交割,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另一类是通过邮票、钱币、茶叶等实物产品作为交易对象,通过类似于股票市场的交易方式吸引投资者进场,引诱其高位接盘。这些交易模式的风险,往往隐藏“T+0”、可买涨买跌双向操作、每天获利上百点等宣传口号。

最严清理整顿大环境下,地方交易所下线交易品种,提高保证金,甚至是暂停业务。政策收紧,客诉增加,原有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出于多重利益考量,部分交易场所、居间商及代理商开启了转型之路。

关停易,转型难!如何在合规中寻找可行的出路,是监管层及行业从业者共同面临的难题。部分交易所曾尝试过的微交易、发售模式等方向,均未获得认可。据媒体爆料,腾讯内部筛查出的微交易企业黑名单已高达1055家。

为了符合监管要求,2017年地方交易场所向几种交易模式转变:一是实现实物交割;二是调整代理与投资人的关系,摒弃传统对赌模式;三是延长交易交割时间,将“T+0”变成“T+5”;四是采用现货挂牌等非标准化交易。

另外,交易场所和从业人员也向其他“创新”业务转型。得益于前些年的高速发展,现货行业已具相当规模,从业人数数以万计。据了解,目前地方交易场所从业人员的转型方向主要集中于商城模式、投顾业务、合规交易场所业务、期货业务等。

还有一些从业者抱着“自有留爷处”的心态转移阵地。他们通过在境外注册公司或拿取牌照,继续在国内展业,进而躲避监管。但其业务模式与内盘雷同。记者注意到,当前各大现货招商群中,外汇、外盘等词惹人注目,内盘转外盘/港盘炙手可热。

不过,上述情形已引起监管层注意。中国期货业协会于2017年11月18日下发提示函称,部分曾经从事“原油”“白银”、邮币卡现货交易平台或互联网金融平台及其代理的机构转型进入期货市场,以介绍客户名义与期货公司合作,索取高手续费返还比例,通过不当营销手段开展业务。

有业内人士指出,监管层在清理整顿的同时,一直未合理化引导各类交易场所。目前的清理整顿让行业发展骤然停滞,从长远来看,此次清理整顿尤为必要,但从短期来看,必然会滋生其他违规行为,希望监管层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创新”:渐欲迷人眼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某交易场所直播平台中,玩家将游戏币兑换成礼物,刷给代理商指定的主播;之后,该主播或代理商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将游戏币价值总额约70%的现金返还给玩家。

而某交易场所上市“《和系列》银茶具”与“《祝福》银茶具”两个交易品种,规格分别为1000克/套和200克/套,其报价单位不是茶具的套数而是白银的重量,交易模式“跟以前大盘一样”,“就是国际白银”。

此类“创新”层出不穷。记者梳理发现,交易场所的主要转型方向,既有外汇交易、外盘现货、国际期货这些关联领域,也包括一些与交易无关的行业,如直播、游戏、零售电商等。

而其中涉及的“创新”模式到底是换马甲式的“挂羊头卖狗肉”,还是真正合法合规的交易模式?层层包装之下,实在是“渐欲迷人眼”。

有的平台以“新零售”为噱头,用“股票IPO”模式套现;或让投资者认购商城一定额度的“商品配套”,以获得交易所“赠送的原始票”;或将互动推广的竞猜游戏变成“猜涨跌”获利,疑似嬗变为二元期权;还有结合“手游+直播”概念,通过商城提供变现通道等。

比如,所谓的“新零售”模式,实际上是商品被定义为固定的标准化等额权益,进入平台或电商自己开发的交易系统。交易模式或与大宗现货行业传统OTC发售模式一致,或采取定向转让、竞价交易等模式。大部分采用了“新零售”模式的平台均对商品的价格和活跃度设置了下线,触发条件即退市清算。

这些平台脱掉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外衣”,打出“互联网电商”的旗帜。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交易品种都存在价格虚高、过度投机等现象,更为关键的是,当合法的支付清算通道缺席时,资金缺乏监管,投资者的本金安全何去何从?

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些“新模式”只是规避监管的幌子,葫芦里卖的还是以前的药。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需警惕上述一些“创新”的风险。李温泉提醒,一些开展直播、商城等业务的平台,实际上仍然是原油、白银的非法期货,甚至本质是赌博。而李杰表示,争取金控平台未来能覆盖更多新的业态,同时他坦言,确实了解到外省市可能存在以商城模式“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亟待回归实体




2017年,“回头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交易场所、会员单位、居间商、软件公司和支付公司等行业各方仍倍感迷茫。各类交易场所的转型和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在原有模式几乎被监管层全盘否定后,新的业务模式如何创新才能不触碰红线?

从监管层释放的信息,脱虚向实、服务实体是最根本的。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十九大报告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现货交易场所脱胎于大宗商品现货贸易需求,服务实体经济是必须的。”

“交易模式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好坏之分,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即为好模式。”钟帮武还提到,以去虚务实为立足点,打造专业化平台为核心竞争力,建立集电子交易、信息发布、数据分析、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服务体系,细化合规化运营将成为回归实体、成功转型的主旋律。

如何服务好实体,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帆认为,首先,现货交易市场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部分品类可以先放到现货交易市场交易,成熟后再放到国家的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其次,加强与产业链的联动,发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需求。

尽管有的平台披着外衣“创新”,但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回归实体”的探索确实在逐步明朗化。

首先,合规的交易所开始寻求与期货公司合作,发展期现结合业务,通过仓单互换、场内场外期权、预售合同交易、点价交易等方式进行期现结合探讨。

山东省通过验收的交易场所“白名单”中,包括10家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业务的交易场所。山东省金融办明确指出“创新交易模式。适应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展非标准化的远期合约、互换合约、期权合约等场外衍生品交易”。

现货交易场所结合产业背景,以贸易为出发点,来发现产业上下游的金融需求,如供应链金融服务。比如广西糖网食糖批发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的流通模式、南京文交所线上线下打通的大循环模式、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打造鸡蛋产业链的全产业链模式等等。

业内人士还表示,能否做到模式上的创新,能否为地方实体经济提供助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交易所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来源:中国经营报)